董一凡:德国出口不振怪不到中国头上
德国联邦统计局近日公布数据称,今年上半年德国出口陷入停滞,6月出口
2023-08-08(资料图)
德国联邦统计局近日公布数据称,今年上半年德国出口陷入停滞,6月出口环比5月仅上涨0.1%。一些德国媒体则将这种现象归咎于“中国需求不给力”,称“疫情后中国经济复苏的强劲程度低于预期”,同时借机大肆炒作欧盟近期频频提到的“减少对华过度依赖”的“去风险”论调。事实上,这种论调完全忽视了中德经贸关系稳健发展的客观事实,把出口不振的锅甩到中国身上,而这对于德国解决自身问题则是南辕北辙。
近年来,中德之间的经贸务实合作在国际变局下仍然保持着稳健发展态势。德国是中国在欧盟内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德贸易占到中欧贸易的26.9%,中国连续七年成为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德方统计2022年中德贸易同比增长高达22%。而在过去三年里,中德经贸合作克服疫情的不利影响,在守望相助中强化彼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双边经贸额增长连续取得骄人成绩。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中德贸易额较2019年水平增长23.1%。今年上半年,中德贸易仍在复杂环境下展现较强韧性,德国对华出口同比增长3.8%。与此同时,中德不断在绿色等新兴领域拓展经贸合作新空间,中国生产的光伏、风电相关产品等有效助力德国能源和产业的绿色转型进程,汽车电池为德国汽车行业迎接电动车革命提供强大助力。在今年6月举行的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期间,双方就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对话合作机制达成重要共识。
德国近期出口疲软是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一是,去年能源危机延宕至今,德国制造业尤其是能源密集型行业遭遇历史性成本冲击,批发天然气价格仍达到危机前的3倍以上,化工、制药等德国引以为傲的制造业产业纷纷面临减产甚至关停窘境,德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必然也面临愈发严峻的成本劣势。
二是,从统计因素角度看,去年以来受地缘政治形势变乱交织影响,欧元对主要国家货币汇率呈现过山车式震荡走势;今年欧元的反弹式走强带来的影响,也将在德方贸易统计数据及出口竞争力方面得以体现。
因此,德国媒体将出口不振的锅甩到中国身上显然是不愿面对现实的鸵鸟思维,也是遇到问题就急于寻找替罪羊的不正常心态。
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和高质量发展道路,以及坚持打造扩大开放经济格局,仍然为包括德国在内的全球各国提供着可靠的发展动力和市场红利。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3年经济增长率将达5.2%,远远超过主要发达经济体以及全球平均水平,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市场、制造业基地及发展动力源是难以撼动的。
面对全球经贸变局,德国和欧盟谋求通过“去风险”策略进行应对和塑造,应对内外经济风险本是各国经济治理的应有之义,然而以何种态度认知风险、以何种政策应对风险才是政策能否巩固经济、造福企业和民众的关键。德国和欧盟一些人总是把中欧之间互惠互利、高度融合的经济关系戴上“有风险”的帽子,现在又将自身出口面临的挑战甩锅给中国,看待中德经贸关系的视角也变得有些扭曲和失衡。客观看,中国不仅不是德国和欧盟的所谓“经济风险”,反而是在变局下共同应对全球宏观经济挑战、保障彼此发展方向的重要伙伴。如果德国和欧盟将“去风险”与中国挂钩,把“去风险化”转变为“去中国化”,那才会是自身乃至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给全球市场和供应链注入新的动荡因素。
德国在21世纪迎来经济崛起,并成为欧盟和全球经济格局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其根本在于不断融入全球市场和资源互换的体系,特别是积极顺应新兴国家经济崛起的大势,并最大限度放大自身产业优势。当前,德国在经贸上面临的挑战应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认清风险在哪里,哪些国家带来了直接冲击,又是哪些国家拱火胁迫、趁火打劫,而非将自身不顺归咎于一直以来互利合作、相互成就的真正伙伴。唯有如此,德国的工业和出口“发动机”才能找到病根、重新启动,推动本国乃至整个欧盟走出困境,走上正确的发展方向。(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学者)